韩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的具体建议》收悉,现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并针对建议答复如下:
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和地裂缝。截止到2020年末,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6处。其中崩塌点52处、滑坡点19处、泥石流点42处、采空塌陷点5处、地裂缝点8处。按地质灾害规模划分,全市特大型1处,大型6处,中型45处,小型74处。全市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5063.10平方公里,涉及25个乡(镇),威胁人口8000人,财产近7.6亿元。
一、主要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地形:我市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00-500米,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2、地质构造:我市位于华北地台的北缘,地质历史处于长期隆起的地位,地质构造复杂。
3、气候类型:我市属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700-1300毫米,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此外春季冰雪消融也易引发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
4、河流水文:我市境内河流众多,以浑河为主要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河流3条;流域面积在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4条,分属清河、柴河、浑河、太子河、富尔江和辉发河等水系。
(二)人为原因
我市矿山企业较多,人口稠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采、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工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地质灾害风险持续增大。
二、分析问题
(一)调查评价精度、深度不足
对降雨规律及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成灾规律认识还有待提升,地质灾害风险动态管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地质灾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尚有一些重大风险隐患没有被及时识别。
(二)监测预警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全市群测群防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专群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亟待加强。亟需加强不同层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综合分析、研判和处理能力。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不足
目前地质灾害的防治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基本仍以政府财政为主,还未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入格局。由于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不足中,一些应尽快监测、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未能及时实施监测和治理。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县级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建设全面继承已有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基础和经验,推动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由“隐患点”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点面结合统筹部署和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在全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识别的基础上,依据隐患点和风险区风险等级及危害特征,明确责任主体,分级落实防灾责任,分期、分批科学安排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监测预警、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等防灾减灾工作;实施全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风险区源头管制,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衔接。
(二)充分利用国债资金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水平
1、地质灾害治理。自2023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及自然资源部启动增发国债资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申报以来,我市按照自然资源部地勘司、省、市、县发展和改革委要求,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全市获批地质灾害治理和排危除险项目13个,总投资3358.44万元,目前全市国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4年底全部完工,治理项目完成后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从根本上解决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性,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本次获批的省本级国债项目3个,包括下辽河平原地面沉降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台站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建设项目。
监测台站建设项目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将全省重要灾害点纳入监测范围,部署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全省500处重要隐患点自动化监测设备全覆盖。
其中抚顺市共有3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被纳入到了全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项目实施后,将逐步形成“全域控制、重点突出”的风险监测“一张网”,极大提高了地质灾害风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地质灾害风险规避与消减项目“一张表”新思路
聚焦“如何消减风险”,市、县级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分布发育特征,结合防灾减灾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采取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综合整治等措施,统筹安排,形成地质灾害风险规避与消减项目“一张表”,分期分批逐步规避和消减地质灾害风险,形成地质灾害风险规避与消减项目“一张表”,主要反映项目数量、位置、相关隐患点和风险区及危害情况、计划实施时间、经费估算等,分期分批有序推进项目实施。最大限度减少受威胁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数量。
感谢您对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抚顺市自然资源局
2024年5月14日
附件下载: